北京:审计助力首都蓝天保卫战
现在,济南市有了更大决心实现稳定退出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10名的小目标。
贵州省拟定大气污染物环境保护税方案,已在原排污费的征收标准上提高一倍。9日,山东省对外发布草案征求意见稿。
原排污费标准平移为环保税税额的占据主流,部分省份则提高了标准。地方标准差异有平移,有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各省市密集推出各自辖区内的大气和水污染物的税额标准。排污费变排污税,山东这次力度还是蛮大的。根据2015年南京出台《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的通知》(宁价费〔2015〕76号),规定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每污染当量8.55元,苯、甲苯、二甲苯为每污染当量10元;水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和五项重金属为每污染当量8元,氨氮为每污染当量6.4元。
纵观目前各地方案,记者发现,此次虽以税费平移为主,但环保税征收标准地方间对比高低悬殊不小。各省原排污费适用不同的标准、有高有低,此番费改税各省思路也有不同同时,存在部分PPP项目奖补政策不到位、合同违约、行业效益较差(部分市政环保项目投资回报率仅为5-8%)等系列问题。
企业要厚植创新发展理念,苦练内功实现高端转型,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布局国际市场。(二)资本盲目跨界布局难掩发展质量不高现实,隐现产能过剩风险一方面,资本跨界布局热度高涨。新时期,环保产业业务正在从末端治理向企业各个生产环节渗透,环境治理从单一细分领域向系统性、复合性转变,从单个污染源治理指标向整个环境治理体系效果转变。传统环保企业亟需向投融资、环境咨询服务、环境技术及运营服务等产业链高端领域延伸,行业呼唤节能减排整体解决方案及清洁生产解决方案提供商。
(三)企业依靠绿色金融融资亟需去伪存真,隐现金融运营风险一方面,绿色金融亟需去伪存真。以政策培育市场为目标的行业导入期接近尾声,环保发烧发热后将进入政策与市场双驱动的冷静期。
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传统环保企业以设备+工程为主的商业模式将不可持续,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强度及差异化服务水准将逐步浮出水面。部分装备、技术主要依赖进口,未能规避核心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三、几点建议(一)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是在环保产业强省筹建省级环保技术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模式运行,重点在黑臭水体治理、VOCs治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未来环保装备将依托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绿色制造实现全生命周期清洁生产,以服务型制造来提高附加值。
为解决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相继设立绿色信贷、债券、保险等支持产业发展。随着政府环境采购覆盖面的拓宽,政府支付能力面临巨大调整,PPP热潮下应高度警惕集聚的金融风险。一、三方面因素驱使环保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一)单一政策驱动演变为政策、市场双驱动一是产业政策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对此,须冷静思考,消弭潜在风险,保障最终能够实现产能出清和优胜劣汰。
单纯靠政策红利或无法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变革的企业将面临生死大考,由此将可能引发产业细分领域结构性洗牌。(三)从污染施治后端演变为绿色生产前端传统环保企业主要以制造、销售环保设备为主,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较低,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
作者单位分别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供给侧,环境刚需驱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间技术与模式竞争加剧在所难免。
比如,部分环保企业靠鼓吹自我技术和设备先进来扰乱市场秩序,部分环保企业靠购买国外技术来占据市场,部分环保企业靠购买不成熟技术浑水摸鱼,未充分考究技术的因地制宜性和效果持续性,部分市政和工业环保项目治理后出现水土不服现象,陷入反复治理的非良性循环。为了形成先发竞争优势,部分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体系,大型环境集团并购科技型中小环保公司以弥补自身短板,相较于扎根未稳的中小企业,那些在细分领专注并拥有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有望实现重围。据统计,我国4万家环保企业中近90%属于中小微企业,上市企业不足百家,虽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沿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但很多中小企业面临不转就死,不进则退的境地。同时,部分环保工程或PPP项目低价中标现象严重,运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环保产业已经隐现低端建设和产能过剩风险,应高度警惕环保产业重走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弯路。市政环保项目以PPP项目为主,工业环保也多以设备+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为主,因此,环保行业本质具备资金驱动属性。其中,2015年环保投资占GDP比重为1.3%;2016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到1.16万亿元,39家主营环保上市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0%左右;2016年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200亿元,前11个月以25.8%的增速位居129个机械制造细分行业的第5位。
(三)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一是尽快出台及完善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认定标准和考核标准,加速发展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形成健康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其中,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比例从2013年的8.7%提高到2015年的9.7%,已发行的89只绿色债券规模达2752.7亿,占同期全球达30.34%。
随着系列环保政策法规出台,环保政策正在形成协同效应。在环保产业洗牌过程中同样隐现技术空心化、产能过剩及金融运营三重风险。
在各项产业政策支持及财政资金的激励下,环保产业规模和投资比重实现了双高增长,各细分领域均呈现出快速的盈利与成长能力。此外,由于环保产业集中度较低,已严重制约了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进步及服务的集约化,突出表现为优质企业及整体解决方案商较少。
二是借助PPP+ABS示范项目和PPP资产交易平台,完善和推进环保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支持,在激活PPP投融资链条基础上完善社会资本退出渠道。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不高,外加传统制造业效益下滑明显,吸引部分机械、轻工、建筑等传统行业中的企业错把转行环保当成自身转型升级,甚至存在僵尸企业摇身一变成为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凭借资本、工程建设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积淀实现跨界,没有技术储备和研发机构就盲目布局环保产业各细分领域。环保产业部分细分领域资产负债率过高苗头显现,其中,2016年环保行业上市公司整理资产负债率达54%,大气领域平均资产负债率达59.9%,固废领域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达60.4%。近年来,在政策驱动下,我国环保产业呈现出市场规模与投资双高增长的发展格局,随着产业驱动力的改变,产业进入新一轮深度调整期并隐现三重风险,即企业规模大肆扩张掩盖核心技术储备不足,隐现技术空心化风险;资本盲目跨界布局难掩发展质量不高现实,隐现产能过剩风险;企业依靠绿色金融融资亟需去伪存真,隐现金融运营风险。
二是完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专项等资金统筹与使用,切实避免重复立项,增强环保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但同时发现部分环保企业为通过绿色金融融资,频发凭空捏造绿色项目、贴绿色标签、多渠道获取绿色信贷等洗绿行为,造成了虽冠绿色项目融资之名,但行低端建设等非绿色之实。
另一方面,部分细分领域杠杆率过高初显。其中,2016年环保百强企业平均科研投入占营收比例仅为3.9%,环保十强企业平均科研投入占营收比例仅为5.8%。
其中,仅2017年上半年,行业并购就达20余起,涉及金额超过200亿元。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市政环保和工业环保项目需求高涨,并且很多处于要马上治理,要马上见效状态,供给端由于技术储备不足陷入各自为主的混乱局面。
二是适当提高环保企业准入门槛,加大对企业生产制造能力、研发创新能力、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考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产业集中度亟需提升。随之,产业政策、产业链整合及资本跨界等因素加速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环保产业驱动力完成转换后步入下半场。单一政策驱动演变为政策、市场双驱动;市场规模扩张演变为技术和模式创新;从污染施治后端演变为绿色生产前端,三方面因素正驱使环保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二是加速外延并购获取技术和管理体系对于绩效评价不达标的项目,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扣减相应费用或补贴支出。
E20环境平台始终认为,PPP项目的出发点应该是长期运营绩效。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的通知》(发改投资[2016]2231号)第十九条运营绩效评价规定:PPP项目合同中应包含PPP项目运营服务绩效标准。
合作期内政府付费总额约17.5亿元,其中:可用性付费合计约16.1亿元,占总付费金额的比例约为94%;运营维护服务费合计约1.1亿元,占总付费金额的比例为6%。然而,E20环境平台PPP中心梳理部分PPP项目发现,可用性付费比重大、运营绩效付费占比微乎其微的现象并不鲜见。